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玉莲亭

【原文】

白乐天守杭州 [白乐天守杭州:唐穆宗长庆二年(822)十月,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。他因见西湖淤塞、农田干旱,便修堤蓄水,以利灌溉,造福一方。白居易曾于钱塘门外的石涵桥一带修筑堤坝,被称为“白公堤”,今已不存。今日西湖之白堤原名白沙堤,白居易守杭州时已有,后世简称为白堤,故而常常被误认为是白居易所修之堤。] ,政平讼简。贫民有犯法者,于西湖种树几株;富民有赎罪者,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 [葑田:葑乃蔓菁、芜菁等一类植物古称。湖泽若是常年淤塞,水草等植物年久腐化,变为泥土,称作葑田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记载:“临安西湖周回三十里,源出于武林泉……至宋以来,稍废不治,水涸草生,渐成葑田。”] 。历任多年,湖葑尽拓,树木成荫。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、寻花问柳,居民设像祀之。亭临湖岸,多种青莲,以象公之洁白。右折而北,为缆舟亭,楼船鳞集,高柳长堤,游人至此,买舫入湖者,喧阗如市。东去为玉凫园,湖水一角,僻处城阿,舟楫罕到。寓西湖者,欲避嚣杂,莫于此地为宜。园中有楼,倚窗南望,沙际水明,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,此景幽绝。

白居易《玉莲亭》诗 [《玉莲亭》诗:这两首诗分别名为《春题湖上》《钱塘湖春行》。白居易在杭州期间多有吟咏西湖之作,以此两首诗最为有名。按张岱文中所记,白居易疏浚西湖,携妓看山,当时风流。百姓设像祭祀,在其游赏之亭外种植莲花,故而名为玉莲亭。今日西湖已无玉莲亭,其旧址大约在平湖秋月附近。张岱将白居易这两首名作以《玉莲亭》为名,附录于此,实是记录白居易之遗事。] :

湖上春来似画图,

乱峰围绕水平铺。

松排山面千层翠,

月照波心一点珠。

碧毯绿头抽早麦,

青罗裙带展新蒲。

未能抛得杭州去,

一半勾留是此湖。

孤山寺北谢亭西,

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
几处早莺争暖谷,

谁家新燕啄新泥。

乱花渐欲迷人眼,

浅草犹能没马蹄。

最爱湖东行不足,

绿杨深里白沙堤。

【翻译】

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,时政清明,刑狱诉讼之事亦大大减少。平民百姓若是犯了法,便罚他往西湖种上几棵树;富贵人家若是想要赎罪,便叫他到西湖疏通几亩葑田。如此数年,西湖葑田尽数开拓,树木成荫。乐天公便常在玉莲亭旁,携妓登舟,游湖看山,寻花问柳,而杭州的百姓不忘乐天公之功德,为其塑像以祭奠。这玉莲亭临近湖岸,四周多种青莲,以象征乐天公的高洁。自亭往右,向北而行,又有缆舟亭,此处楼阁画舫云集,一带湖堤,蜿蜒而去,遍植绿柳,游人每每至此,必要雇船入湖一游,喧闹宛若市集。往东去乃是玉凫园,据湖水一角,远离城阙喧嚣,舟船罕至。那些寄居西湖之人,但凡有意远避尘嚣的,都会选择此处。玉凫园中有一楼阁,倚窗向南望去,湖水沙洲,界限分明,更常有那数百只成群的野鸭浮游水上,可谓景致幽然至绝。

【点评】

朱熹在《朱子语类》里嘲笑白居易,称其“诗中凡及富贵处,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”。

其实,世人有几个不对富贵名利“口津津地涎出”呢?白居易不过就是敢做敢说,从不掩饰自己对享乐生活的渴望罢了。所以,他惩罚犯人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去西湖边种树开葑,好打造出一个人间天堂,不独他自己可以携妓赏乐,天下人都可以宴游其间。而对于寻常百姓而言,吃饱穿暖,人生欢愉,便足够了。

上一篇:暂无
下一篇:昭庆寺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幼学琼林

幼学琼林,又名幼学故事琼林,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。程登吉字允升,是西昌人,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。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幼学走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