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柳洲亭,宋初为丰乐楼。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、湖诸郡,时岁丰稔,建此楼以与民同乐,故名。门以左,孙东瀛建问水亭。高柳长堤,楼船画舫会合亭前,雁次相缀。朝则解维,暮则收缆。车马喧阗,驺从嘈杂,一派人声,扰嚷不已。堤之东尽为三义庙。过小桥折而北,则吾大父之寄园、铨部戴斐君之别墅 [大父:张汝霖,字仲泽,张岱之祖父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)进士。铨部:古时由吏部铨选官吏,故以此作代称。] 。折而南,则钱麟武阁学 [钱麟武:钱象坤,字弘载,号麟武。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)进士,授检讨,进谕德,转庶子。朝廷党祸初兴,钱象坤绝无依附。后迁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宾客、南京礼部尚书,因不附魏忠贤而落职闲住。因曾入翰林院,故称阁学。] 、商等轩冢宰 [商等轩:商周祚,字明兼,号等轩。万历二十九年(1601)进士,授邵武县令,廉洁如冰,累官太仆寺少卿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终因刚正不阿、屡违圣意而丢职归里。冢宰:古时官名,后特指吏部尚书。] 、祁世培柱史 [祁世培:祁彪佳,参见卷三《西湖中路·陆宣公祠》第十六条笺注。柱史:指御史。] 、余武贞殿撰 [余武贞:余煌,字武贞,天启五年(1625)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,故称殿撰。明亡后,鲁王任余煌为兵部尚书。顺治三年(1646),清兵直逼绍兴,余煌见大势已去,大开城门放军民出城避难,赋绝命诗一首,独出东门,赴水殉国。] 、陈襄范掌科各家园亭 [陈襄范:其人不详。因明代称六科都给事中为掌科,可知其为明朝官员。] ,鳞集于此。过此,则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、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,比闾皆是 [比闾:比、闾为古代户籍编制基本单位,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云:“令五家为比,使之相保,五比为闾,使之相受。”此处指房屋相接。] 。今当兵燹之后,半椽不剩,瓦砾齐肩,蓬蒿满目。李文叔作《洛阳名园记》 [李文叔:李格非,字文叔,北宋文人,李清照之父。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)进士,初任冀州司户参军、试学官,后为郓州教授,廉洁清正,为人所敬。] ,谓以名园之兴废,卜洛阳之盛衰;以洛阳之盛衰,卜天下之治乱。诚哉言也!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,故宫离黍,荆棘铜驼 [故宫离黍:出自《诗经·王风·黍离》,以“彼黍离离”形容王朝覆没、宫殿尽皆荒草之悲。荆棘铜驼:出自《晋书·索靖列传》。索靖因知天下将乱,而指洛阳宫门铜驼,叹曰:“会见汝在荆棘中耳!”后以此比喻世乱荒凉。] ,感慨悲伤,几效桑苎翁之游苕溪 [桑苎翁:陆羽,字鸿渐,号竟陵子、桑苎翁。唐代著名的茶学家,被尊为“茶圣”,有《茶经》传世。苕溪:水名,位于浙江,陆羽曾隐居于此。] ,夜必恸哭而返。
张杰《柳洲亭》诗:
谁为鸿濛凿此陂,
涌金门外即瑶池。
平沙水月三千顷,
画舫笙歌十二时。
今古有诗难绝唱,
乾坤无地可争奇。
溶溶漾漾年年绿,
销尽黄金总不知。
王思任《问水亭》诗:
我来一清步,犹未拾寒烟。
灯外兼星外,沙边更槛边。
孤山供好月,高雁语空天。
辛苦西湖水,人还即熟眠。
赵汝愚《丰乐楼》(柳梢青)词: [赵汝愚:字子直,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。宋孝宗乾道二年(1166)状元及第,授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。召试职馆,除秘书省正字。历迁集英殿修撰、知枢密院事,后与韩侂胄拥立嘉王赵扩,是为宋宁宗。宋理宗时,配享宁宗庙廷,追封福王,后改周王。]
水月光中,烟霞影里,涌出楼台。空外笙箫,云间笑语,人在蓬莱。
天香暗逐风回,正十里荷花盛开。买个小舟,山南游遍,山北归来。
【翻译】
柳洲亭,南宋初年时为丰乐楼。当时,宋高宗将开封百姓迁居至杭州的嘉兴、湖州等郡县,这年恰好丰收,便营建此亭表示与民同乐。亭门左边是孙隆所建问水亭,高柳掩映着长堤,楼船画舫聚集在亭前,首尾相接。每日清晨,这些船便解缆出游,至傍晚时分又归来系缆。只听车马喧闹,仆从嘈杂,处处都是人声,吵闹不已。长堤往东的尽头乃是三义庙,过了小桥往北折去,则是我祖父的寄园、吏部官员戴斐君的别墅。而往南折去,东阁大学士钱麟武、吏部尚书商等轩、柱史祁世培、殿撰余武贞、掌科陈襄范等众位名士的亭阁,都聚集于此。走过这段路,便是举人黄元辰的池上轩、富春人周中翰的芙蓉园,诸园林彼此相连,一望无尽。如今遭遇战火,这些地方都只剩残垣断壁,到处是几乎齐肩高的瓦砾,一眼望去,满目皆是蒿草。李文叔曾写《洛阳名园记》,以城中名园的兴废来预测洛阳的盛衰,又以洛阳的盛衰预测天下的兴亡。如今看来,果然是真言!我曾于顺治十一年(1654)偶尔路过此地,见此荒芜,顿生故宫离黍、荆棘铜驼之叹,感慨悲伤不已,几次效仿陆羽泛游苕溪,必定于入夜后痛哭而归。
【点评】
山河破碎、家国亡丧之痛,大约只有在这锦绣繁华化作瓦砾蒿草之时,才会愈显悲怆。在张岱写就《西湖梦寻》的二十八年后,孔尚任之《桃花扇》问世,那压卷的一曲“哀江南”,亦是如此情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