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法相寺

【原文】

法相寺俗称长耳相。后唐时,有僧法真,有异相,耳长九寸,上过于顶,下可结颐,号长耳和尚。天成二年,自天台国清寒岩来游 [天台国清:浙江天台山国清寺,隋代高僧智越在此创立天台宗,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。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,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,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。] ,钱武肃王待以宾礼,居法相院。至宋乾祐四年正月六日,无疾,坐方丈,集徒众,沐浴,趺跏而逝 [趺跏:双足交迭而坐,为最安稳之坐法,初学佛法者次第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。] 。弟子辈漆其真身,供佛龛,谓是定光佛后身 [定光佛:原为燃灯佛、定光如来之称。南朝梁陈时期有定光禅师,曾住天台赤城山飞霞寺,后于金地结草庵久居。定光禅师虽定慧具足,偶有圣迹显露,却绝不轻易示人,后世传其为定光佛。下文张京元《法相寺小记》中所写定光禅师则是指法真禅师。] 。妇女祈求子嗣者,悬幡设供无虚日。以此法相名著一时。寺后有锡杖泉,水盆活石 [水盆活石:风雅之人认为长期用水浸润美石,可以使石头更具灵气。] 。僧厨香洁,斋供精良。寺前茭白笋,其嫩如玉,其香如兰,入口甘芳,天下无比。然须在新秋八月,馀时不能也。

袁宏道《法相寺拜长耳和尚肉身戏题》:

轮相居然足,漆光与鉴新。

神魂知也未,爪齿幻耶真。

骨董休疑容,庄严不待人。

饶他金与石,到此亦成尘。

徐渭《法相寺看活石》:

莲花不在水,分叶簇青山。

径折虽能入,峰迷不待还。

取蒲量石长,问竹到溪湾。

莫怪掩斜日,明朝恐未闲。

张京元《法相寺小记》:

法相寺不甚丽,而香火骈集。定光禅师长耳遗蜕,妇人谒之,以为宜男,争摩顶腹,漆光可鉴。寺右数十武,度小桥,折而上,为锡杖泉。涓涓细流,虽大旱不竭。经流处,僧置一砂缸,挹注供爨。久之,水土锈结,蒲生其上,厚几数寸,竟不见缸质,因名蒲缸。倘可铲置研池炉足,古董家不秦汉不道矣。

李流芳《题法相山亭画》:

去年在法相,有送友人诗云:“十年法相松间寺,此日淹留却共君。忽忽送君无长物,半间亭子一溪云。”时与方回、孟旸避暑竹阁,连夜风雨,泉声轰轰不绝。又有题扇头小景一诗:“夜半溪阁响,不知风雨歇。起视杳霭间,悠然见微月。”一时会心,不知作何语。今日展此,亦自可思也。壬子十月大佛寺倚醉楼灯下题。

【翻译】

法相寺,俗称长耳相。乃是因为后唐时有僧人法真,相貌异常,耳朵长九寸,上端超过头顶,耳垂直到面颊处,外号长耳和尚。后唐明宗天成二年(927),法真从天台国清寒岩游方至此,钱武肃王以宾客之礼厚待,居住在法相院中。至北汉世宗乾祐四年(951)正月初六这日,法真无疾而终。当时,他坐于方丈之内,召集众弟子,沐浴更衣,趺跏而逝。法真的弟子们将其真身涂漆,供在佛龛之内,称其为定光佛转世。民间妇女若有祈求子嗣的,都要悬挂幡幢,设下供品,每日供奉。从此,法相寺之名便一时兴盛了。寺后有一个锡杖泉,积聚成池,水中多有活石。寺内厨房芳香整洁,所供斋饭十分精致。寺前还有茭白笋生长,色嫩如玉石,芳香似兰花,入口甘香,真是天下再无其他美食可比。然而这茭白笋只能在每年初秋八月时节采食,其他时候都没有此等美味。

张京元《法相寺小记》:

法相寺不是很壮丽,但香火却十分旺盛。这里有定光禅师长耳和尚的真身遗像,据说妇人拜谒后可以生男,故而香客们争相抚摸遗像之头顶腹部,以致漆光磨得闪亮,可以照人。寺的右面走数十步,渡过小桥,折向上方,便有锡杖泉。涓涓细流,纵然是大旱时节也不枯竭。泉水流经之处,僧人放置了一个砂缸,汇聚泉水以供做饭时用。久而久之,水土凝结成锈,还长出了蒲草,有好几寸厚,竟看不出缸的质地,故而得名蒲缸。若是能铲下此缸,当作砚台香炉一类去赏鉴,只怕古董家也要说是秦汉时的旧物了。

李流芳《题法相山亭画》:

我去年在法相寺时,曾赠送友人一首诗,云:“十年法相松间寺,此日淹留却共君。忽忽送君无长物,半间亭子一溪云。”当时同沈方回、程孟旸在竹阁中避暑,连夜风雨,泉水轰轰,不绝于耳。于是又得了一首题写扇头的小诗:“夜半溪阁响,不知风雨歇。起视杳霭间,悠然见微月。”这都是一时心领神会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。如今展卷再看,却觉得仍有可思可想之处。万历四十年(1612)十月,我于大佛寺倚醉楼的灯火下题写此文。

【点评】

僧人本是断绝了七情六欲之人,然而法真禅师逝世后却被当成了神明,可以保佑生男,乃至于其真身被妇人抚摸得漆光可鉴。这大约也是一种色空之论吧?

上一篇:高丽寺
下一篇:于坟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幼学琼林

幼学琼林,又名幼学故事琼林,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。程登吉字允升,是西昌人,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。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幼学走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