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风篁岭,多苍筤筿 ,风韵凄清。至此,林壑深沉,迥出尘表。流淙活活,自龙井而下,四时不绝。岭故丛薄荒密。元丰中,僧辨才淬治洁楚 [辨才:参见卷一《西湖北路·六贤祠》第二条笺注。] ,名曰“风篁岭”。苏子瞻访辨才于龙井,送至岭上,左右惊曰:“远公过虎溪矣。 [远公:东晋名僧慧远,隐居庐山不入俗世,每每送客便以虎溪为界。] ”辨才笑曰:“杜子有云:与子成二老,来往亦风流。 [杜子:杜甫。杜甫曾有诗《寄赞上人》,表达了同名僧赞上人一同归隐的心意,要与赞上人结为“二老”。] ”遂造亭岭上,名曰“过溪”,亦曰“二老”。子瞻记之,诗云:“日月转双毂,古今同一丘。惟此鹤骨老,凛然不知秋。去住两无碍,人土争挽留。去如龙出水,雷雨卷潭湫。来如珠还浦,鱼鳖争骈头。此生暂寄寓,常恐名实浮。我比陶令愧,师为远公优。送我过虎溪,溪水当逆流。聊使此山人,永记二老游。”
李流芳《风篁岭》诗:
林壑深沉处,全凭筿 迷。
片云藏屋里,二老到云栖。
学士留龙井,远公过虎溪。
烹来石岩白,翠色映玻璃。
【翻译】
风篁岭,多青葱竹林,风韵凄清。每每至此,便觉林壑幽深,不同于俗尘。流水淙淙,至龙井流下,一年四季不曾断绝。岭上旧时荒草茂密,至宋神宗元丰年间,僧人辨才辛苦整治,方才洁净,取名“风篁岭”。苏轼曾往龙井拜访辨才,辨才送客至岭上,旁人见了都惊呼:“这不是远公送客过虎溪吗!”辨才笑道:“杜甫曾有诗云:与子成二老,来往亦风流。”于是在岭上修造亭阁,取名“过溪”,又叫“二老”。苏轼为记述此事,作诗云:“日月转双毂,古今同一丘。惟此鹤骨老,凛然不知秋。去住两无碍,人土争挽留。去如龙出水,雷雨卷潭湫。来如珠还浦,鱼鳖争骈头。此生暂寄寓,常恐名实浮。我比陶令愧,师为远公优。送我过虎溪,溪水当逆流。聊使此山人,永记二老游。”
【点评】
风动修竹,俨然世外。张岱游风篁岭时恐怕是无人相伴的,故而苏轼与辨才的“二老游”才会成为一种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的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