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小蓬莱在雷峰塔右,宋内侍甘升园也 [甘升:南宋孝宗时内侍省押班,颇得宠信,招权市贿。后为孝宗察觉,乃废死。] 。奇峰如云,古木蓊蔚,理宗常临幸。有御爱松,盖数百年物也。自古称为小蓬莱。石上有宋刻“青云岩”“鳌峰”等字。今为黄贞父先生读书之地 [黄贞父:黄汝亨,字贞父。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)进士,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,晚明著名小品文作家。善书法,媚不掩骨,韵能成法。] ,改名“寓林”,题其石为“奔云”。余谓“奔云”得其情,未得其理。石如滇茶一朵,风雨落之,半入泥土,花瓣棱棱,三四层折。人走其中,如蝶入花心,无须不缀。色黝黑如英石,而苔藓之古,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,青绿彻骨也。贞父先生为文章宗匠,门人数百人。一时知名士,无不出其门下者。余幼时从大父访先生 [大父:参见卷四《西湖南路·柳洲亭》第一条笺注。] 。先生面黧黑,多髭须,毛颊,河目海口,眉棱鼻梁,张口多笑。交际酬酢,八面应之。耳聆客言,目睹来牍,手答回札,口嘱傒奴,杂沓于前,未尝少错。客至,无贵贱,便肉、便饭食之,夜与同榻。余一书记往,颇秽恶,先生寝食之无异也。天启丙寅,余至寓林,亭榭倾圮,堂中窀先生遗蜕 [窀:埋葬。遗蜕:僧、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,故称其尸体为“遗蜕”。这里当指黄汝亨遗物。] ,不胜人琴之感 [人琴之感:出自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。王子猷、王子敬为王羲之的儿子,二人病重,而子敬先亡。子猷于灵堂上奏子敬之琴,不得琴音,遂悲叹:“子敬子敬,人琴俱亡!”] 。今当丁酉 [当今丁酉:指当时清顺治十四年(1657)丁酉。] ,再至其地,墙围俱倒,竟成瓦砾之场。余欲筑室于此,以为东坡先生专祠,往鬻其地,而主人不肯。但林木俱无,苔藓尽剥。“奔云”一石,亦残缺失次,十去其五。数年之后,必鞠为茂草、荡为冷烟矣。菊水、桃源 [菊水:出自唐《艺文类聚·风俗通》,为水名,相传饮其水可延年益寿。桃源:出自晋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,形容世外仙境。] ,付之一想。
张岱《小蓬莱奔云石》诗:
滇茶初着花,忽为风雨落。
簇簇起波棱,层层界轮廓。
如蝶缀花心,步步堪咀嚼。
薜萝杂松楸,阴翳罩轻幕。
色同黑漆古,苔斑解竹箨。
土绣鼎彝文,翡翠兼丹雘。
雕琢真鬼工,仍然归浑朴。
须得十年许,解衣恣盘礴。
况遇主人贤,胸中有丘壑。
此石是寒山,吾语尔能诺。
【翻译】
小蓬莱在雷峰塔右侧,原是宋孝宗时内侍甘升的园林。此处山峰奇特,状若行云,古木郁郁葱葱,宋理宗曾常亲临此处。园中有一株御爱松,乃是数百年的古物。园子自古便被称作“小蓬莱”,石头上有宋时刻下的“青云岩”“鳌峰”等字样。如今这里是黄贞父先生的读书之所,故而改名“寓林”,一方大石上题写了“奔云”二字。我以为“奔云”得此石情韵,却不得其纹理。此石如一朵云南山茶花,被风雨吹落,一半陷入泥土之中,花瓣片片,三四层都叠在一起。人行走其间,仿佛蝴蝶飞入花心,无须多加点缀。石头颜色黝黑,好似英石,石上苔藓古雅,像是埋藏了一千年的商彝周鼎,青绿之色透彻骨髓。黄贞父先生本是文学大师,门生数百人,当时名士几乎都是出自他的门下。我年幼时,跟随祖父拜访黄先生,但见先生面色黑黄,多有胡须,两颊多毛,目似河,口似海,眉似剑锋,鼻似山梁,相貌非凡,开言多是笑语。先生与人交际应酬,八面玲珑。耳朵里听着来客说话,眼睛看着书牍,手中写着书信,口中还要嘱咐小仆,各种杂务堆在眼前,先生却从不出错。客人来此,不分贵贱,有肉吃肉,有饭吃饭,随意借贷,夜来同榻而眠。我曾经记述过先生的过往,言语有些刻薄,但先生见了却寝食自安,和寻常没什么两样。明熹宗天启六年(1626),我来至寓林,只见亭阁楼榭均已坍圮,堂中留存着先生遗留之物,顿生人琴之叹。至今日清顺治十四年(1657),我再到此地,围墙俱都倒塌,竟成了瓦砾之所。我本有意在此间筑造屋舍,专门祭祀苏东坡先生,可前往商议买卖此地时,主人却不肯了。再见园中树木一概不存,苔藓全都剥落,“奔云”一石也残缺不全,只剩下一半。数年之后,此处必然是处处蒿草、摇荡似冷烟了。至于那菊水、桃源的愿望,只能是一番空想了。
【点评】
小蓬莱,这不仅仅是菊水、桃源的避世之梦,更是潇洒自得的怡然之梦。可惜,山河变故,这些梦幻犹似那园中树木、石上苔藓,被人世无情地剥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