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净慈寺

【原文】

净慈寺,周显德元年钱王俶建,号慧日永明院,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 [道潜:此道潜非苏轼之友参寥子,乃五代时法眼宗僧人。俗姓武,幼年出家,参谒法眼文益,开悟后遍访诸寺,于衢州古寺中阅经藏。受吴越王钱俶之命,入府授王菩萨戒,赐号“慈化定慧禅师”。] 。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,未白也。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。翌日,道潜以请,王异而许之,始作罗汉堂。宋建隆初,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 [延寿:五代僧人,俗姓王,字冲元。曾任库吏、镇将,悟世事无常之理,三十岁出家,学习禅定。后应钱俶之请,驻锡永明寺,赐号智觉禅师,被奉为中国净土宗六祖。] ,经纶正宗,撰《宗镜录》一百卷 [《宗镜录》:延寿居于净慈寺时所编,将法相宗、华严宗、天台宗三家讲教之说以禅理为准而作评定。] ,遂作宗镜堂。熙宁中,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 [陈襄:字述古,因居古灵,故号古灵先生。北宋理学家,“海滨四先生”之首。宋仁宗、神宗时期名臣,历官枢密院直学士,知通进银台司,提举进奏院,后又兼侍读,提举司天监,兼尚书都省事等。其人公正廉明,识人善荐。宗本:常北宋时僧人,俗姓管。字无哲。十九岁入苏州承天永安寺道升禅师门下,苦修十年方剃发受具足戒。曾于苏州瑞光寺开法,法席日盛,徒众达五百人。后住净慈寺。] 。岁旱,湖水尽涸。寺西隅甘泉出,有金色鳗鱼游焉,因凿井,寺僧千馀人饮之不竭,名曰圆照井。南渡时,毁而复建,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。塑五百阿罗汉,以田字殿贮之。绍兴九年,改赐“净慈报恩光化寺”额。复毁。孝宗时,一僧募缘修殿,日餍酒肉而返,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,曰:“尽饱腹中矣。”募化三年,簿上布施金钱,一一开载明白。一日,大喊街头曰:“吾造殿矣。”复置酒肴,大醉市中,揠喉大呕,撒地皆成黄金,众缘自是毕集,而寺遂落成。僧名济颠 [济颠:南宋高僧。原名李修缘,法名道济。初在国清寺出家,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,随后住净慈寺。其人不受戒律拘束,嗜好酒肉,举止似痴若狂,是一位学问渊博、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,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,杨岐派第六祖,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,民间关于其传说甚多。] 。识者曰:“是即永明后身也。”嘉泰间复毁,再建于嘉定三年。寺故闳大,甲于湖山。翰林程珌记之 [程珌:字怀古,号洺水遗民。宋光宗绍熙四年(1193)进士,授昌化主簿,调建康府教授,改知富阳县,迁主管官告院。历宗正寺主簿、枢密院编修官,权右司郎官、秘书监丞,江东转运判官。] ,有“湿红映地,飞翠侵霄,檐转鸾翎,阶排雁齿。星垂珠网,宝殿洞乎琉璃;日耀璇题,金椽耸乎玳瑁”之语。时宰官建议,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,尊表五山,为诸刹纲领,而净慈与焉。先是,寺僧艰汲,担水湖滨。绍定四年,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,出泉二派,锹为双井,水得无缺。淳祐十年,建千佛阁,理宗书“华严法界正偏知阁”八字赐之。元季,湖寺尽毁,而兹寺独存。明洪武间毁,僧法净重建。正统间复毁,僧宗妙复建。万历二十年,司礼监孙隆重修,铸铁鼎,葺钟楼,构井亭,架掉楔。永乐间,建文帝隐遁于此 [建文帝:明建文帝朱允炆。懿文太子朱标次子,明太祖朱元璋之孙,年号建文。在位期间提拔文官,宽刑省狱,严惩宦官,史称“建文新政”。因削藩王而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,夺取帝位。一说朱允炆焚宫而亡,一说流亡在外。] ,寺中有其遗像,状貌魁伟,迥异常人。

袁宏道《莲花洞小记》:

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。亭轩豁可望,每一登览,则湖光献碧,须眉形影,如落镜中。六桥杨柳,一路牵风引浪,萧疏可爱。晴雨烟月,风景互异,净慈之绝胜处也。洞石玲珑若生,巧逾雕镂。余常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,中空四达,愈搜愈出。近若宋氏园享,皆搜得者。又紫阳宫石,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。噫,安得五丁神将 [孙内使:太监孙隆。五丁神将:出自汉扬雄《蜀王本纪》:“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。”乃传说中的五个力士。] ,挽钱塘江水,将尘泥洗尽,出其奇奥,当何如哉!

王思任《净慈寺》诗:

净寺何年出,西湖长翠微。

佛雄香较细,云饱绿交肥。

岩竹支僧阁,泉花蹴客衣。

酒家莲叶上,鸥鹭往来飞。

【翻译】

净慈寺是周世宗显德五年(958)时吴越王钱俶所建,当时叫作慧日永明院,特意迎请衢州道潜禅师来此主持。道潜曾意欲请求吴越王出钱铸造十八罗汉,但还未明说。一天夜里,吴越王忽然梦见十八个巨人跟随左右,次日,道潜恰好来请求,吴越王深感奇异,便答应了,这才有了罗汉堂。宋太祖建隆初年,延寿禅师遵从佛门宗旨,梳理各宗派教义,撰写出《宗镜录》一百卷,于是又建宗镜堂。宋神宗熙宁年间,杭州太守陈襄迎请僧人宗本来寺中住持。当年大旱,湖水枯涸,唯有寺西一处角落里涌出甘泉,更有金色鳗鱼在水中游动,便就地挖井,数千寺僧饮此水度日,竟用之不竭,于是取名圆照井。宋室南渡时寺庙被毁,僧人道容聚集工匠,历时五年才重建而成,又塑造了五百个罗汉像,将田字殿用作存放供奉之所。宋高宗绍兴九年(1139)时,御笔钦赐“净慈报恩光化寺”的匾额。其后寺宇又被毁。至宋孝宗时,有一僧人外出化缘以修缮大殿,白天在外面吃饱了酒肉回来,众僧人问他化缘到多少钱,那僧人答道:“都在我吃饱的肚子里了。”如此三年,化缘簿上所记的施主布施的金额,都一一写得明白。直到有一天,这僧人站在街头大喊一声:“我要修造大殿啦!”于是又摆下酒菜,喝得酩酊大醉,卧于市集之上,一时压了喉咙大吐,撒在地上的竟都是黄金,化缘所得全部汇集在此,而寺宇便由此建成。这僧人法号济颠,有识得其真身的人道:“此乃永明法师的转世。”宋宁宗嘉泰年间,寺庙又被毁,至宋宁宗嘉定三年(1210)重建。寺院自古便规制宏大,甲冠山湖之间。宋光宗时翰林学士程珌曾作文记之,中有“湿红映地,飞翠侵霄,檐转鸾翎,阶排雁齿。星垂珠网,宝殿洞乎琉璃;日耀璇题,金椽耸乎玳瑁”之句。当时有关官员建议,将京城一带佛寺排列名次,五山以前列作为众寺庙的表率,而净慈寺也在其中。此前,寺中僧人打水困难,每日需到湖边挑水。宋理宗绍定四年(1231),僧人法薰用锡杖敲击殿前大地,便涌出两股泉水,开凿成双井,这才解决了饮水的问题。宋理宗淳祐十年(1250),又建千佛阁,宋理宗亲书“华严法界正偏知阁”八个字赐赠。元朝末年,湖畔寺庙尽遭毁坏,唯有净慈寺得以留存。明太祖洪武年间,寺宇被毁,僧人法净重建。至明英宗正统年间又毁,僧人宗妙重建。明神宗万历二十年(1592),司礼监太监孙隆重新修缮,铸造铁鼎,修葺钟楼,修建井亭,构架掉楔。传说,明成祖永乐年间,建文帝曾隐藏此处,寺中尚存有其遗像,样貌魁梧英伟,不同于常人。

袁宏道《莲花洞小记》:

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,亭轩敞亮可以眺望湖景。每次登临游览,但见湖光似碧玉,那山中种种景致,如同照在镜中。六桥一带杨柳成行,随风飘荡,洒脱之态极为可爱。无论晴天雨日,水雾明月,时时风景都不一样,那净慈寺真是绝妙胜地。莲花洞内石头姿态玲珑,仿佛活得一般,比那工匠雕刻的还要精巧。我常说吴山南麓一带皆是石头为骨骼,泥土为肌肤,中间多半空旷通达,但凡搜寻,便能寻得奇石。近来如宋氏园亭里的奇石,都是寻访而得的。还有紫阳宫的奇石,属孙隆搜寻得最多。啊,什么时候能得五丁神将,引来钱塘江水,将这些尘泥洗净,不知所得奇石又该是何等形貌。

【点评】

济颠便是传说中的济公,那个“鞋儿破,帽儿破,身上的袈裟破”的疯和尚,是西湖诸多传奇中最荒诞不羁的一种。西湖景致,或是浓妆艳抹,或是清淡素雅,总之都是美人姿态。然而济颠一出,顿觉这湖光山色里多了一丝狡黠的气韵,叫人想来便可一笑。

上一篇:钱王祠
下一篇:小蓬莱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幼学琼林

幼学琼林,又名幼学故事琼林,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。程登吉字允升,是西昌人,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。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幼学走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