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。丹垣绿树,翳映阴森。亭对峭壁,一泓泠然,凄清入耳。亭后西栗十馀株 [西栗:按《灵隐小志》记载,西栗树今称莎罗树,是慧礼祖师从印度带来的树种,果实大小似胡桃,可以入药。] ,大皆合抱,冷飔暗樾,遍体清凉。秋初栗熟,大若樱桃,破苞食之,色如蜜珀,香若莲房。天启甲子,余读书岣嵝山房,寺僧取作清供。余谓鸡头实无其松脆 [鸡头:又称鸡头米,一种水生植物,种子芡实可食用。] 、鲜胡桃逊其甘芳也。夏月乘凉,移枕簟就亭中卧月,涧流淙淙,丝竹并作。张公亮听此水声,吟林丹山诗 [张公亮:张明弼。参见卷一《西湖北路·六贤祠》第八条笺注。林丹山:林稹,号丹山。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)进士,是宋朝有名的才子,著有《宫词》百首。] :“流出西湖载歌舞,回头不似在山时。”言此水声带金石,已先作歌舞矣,不入西湖安入乎!余尝谓住西湖之人,无人不带歌舞,无山不带歌舞,无水不带歌舞,脂粉纨绮,即村妇山僧,亦所不免。因忆眉公之言曰 [眉公:陈继儒。] :“西湖有名山,无处士;有古刹,无高僧;有红粉,无佳人;有花朝,无月夕。”曹娥雪亦有诗嘲之曰 [曹娥雪:其人不详,约为明万历年间文人,与王思任为友。] :“烧鹅羊肉石灰汤,先到湖心次岳王。斜日未曛客未醉,齐抛明月进钱塘。”余在西湖,多在湖船作寓,夜夜见湖上之月,而今又避嚣灵隐,夜坐冷泉亭,又夜夜对山间之月,何福消受。余故谓西湖幽赏,无过东坡,亦未免遇夜入城。而深山清寂,皓月空明,枕石漱流,卧醒花影,除林和靖、李岣嵝之外 [李岣嵝:李茇,字用晦,约为明隆庆、万历年间人,与徐渭交好。居于杭州灵隐韬光山下,造山房数间,号岣嵝,当为张岱曾读书之岣嵝山房。详见卷二《西湖西路·岣嵝山房》一则。] ,亦不见有多人矣。即慧理、宾王 [宾王:骆宾王,字观光。唐代诗人,与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合称“初唐四杰”。后为徐敬业作《代李敬业讨武曌檄》,徐敬业兵败,或说骆宾王被杀,或说其隐居西湖灵隐。] ,亦不许其同在卧次。
袁宏道《冷泉亭小记》:
灵隐寺在北高峰下,寺最奇胜,门景尤好。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,涧水溜玉,画壁流香,是山之极胜处。亭在山门外,尝读乐天《记》有云:“亭在山下水中,寺西南隅,高不倍寻,广不累丈,撮奇搜胜,物无遁形。春之日,草薰木欣,可以导和纳粹 [导和纳粹:引导人们心情平和、吸取纯洁的养分,用以比喻精神滋养。] ;夏之日,风泠泉渟,可以蠲烦析酲 [蠲烦析酲:指去除烦恼,解得酒醉,形容令人清醒。] 。山树为盖,岩石为屏,云从栋生,水与阶平。坐而玩之,可濯足于床下;卧而狎之,可垂钓于枕上。潺湲洁澈,甘粹柔滑,眼目之嚣,心舌之垢,不待盥涤,见辄除去。”观此记,亭当在水中,今依涧而立。涧阔不丈馀,无可置亭者。然则冷泉之景,比旧盖减十分之七矣。
【翻译】
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的左边,朱红围墙,苍翠树木,把亭子掩映得幽凉阴森。亭子面对峭壁,一泓清泉叮咚作响,清越悠扬,不觉凄冷。亭后有十多株西栗树,树围须得一人双手合抱,每每凉风从树林间吹来,使人遍体清凉。初秋时栗子成熟,颗颗似樱桃那么大,破壳取食,栗肉色如蜜蜡琥珀,香如莲蓬。明熹宗天启四年(1624),我在岣嵝山房读书,寺中僧人用此(栗子)作为清雅供品。依我之见,芡实没有栗子这般松脆,鲜胡桃也不及其香甜。夏日月夜正可乘凉,将枕席移至亭中,沐浴月光之下,听涧流淙淙之声,仿佛丝竹天籁。张公亮听此清音后,吟林丹山诗云:“流出西湖载歌舞,回头不似在山时。”是说这水声有自然钟磬之音,早已是歌舞之声,若不流入西湖又能流到哪里去!我曾说过,居住在西湖的人无不带有歌舞韵味,这周遭的山峦,无不带着歌舞,这西湖之水也无不带歌舞,脂粉香气,绫罗绸缎,即便是村妇山僧,也不能免俗。如此又让我想起陈继儒的言论:“西湖有名山,却无隐士;有古刹,却无高僧;有女子,却无佳丽;有花朝,却无月夜。”曹娥雪亦有诗作嘲讽,乃云:“烧鹅羊肉石灰汤,先到湖心次岳王。斜日未曛客未醉,齐抛明月进钱塘。”我居于西湖时,多半下榻在湖船上,夜夜得见西湖的月色,如今我又至灵隐寺躲避尘嚣,每日独坐冷泉亭,夜夜可见山间月色,这福分,真不知该如何消受。故而我才说,能赏西湖之幽景的,莫过于苏东坡,然而纵然是东坡,也免不了入夜后便要回城去。而这深山清静、皓月当空之时,倚枕凉石,涤荡清流,酣睡于花影之中的美妙,除了林和靖和李岣嵝,只怕少有人能体味了。即便是慧理和尚、骆宾王来此,亦不可与之相提并论。
袁宏道《冷泉亭小记》:
灵隐寺在北高峰下,此寺景致最为奇妙,山门外风景尤其好。自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,涧水如流淌的碧玉,画壁则透出青黛之色,真乃山景最胜之处。冷泉亭在山门之外,我曾读白乐天文章,说道:“亭在山下水中,寺院的西南一角,高不过数十尺,宽也不过一丈,然而却揽尽奇妙怪景,万物皆难隐其形。春日时节,草木欣欣,可以滋养精神;夏日时节,风凉泉清,可以洗涤烦恼。山树是屋盖,岩石是屏风,云从屋旁升起,水与台阶相平。坐而赏景,可以在床下洗足;卧而赏景,可以垂钓石枕之上。溪水潺湲清澈,甘甜柔滑,那耳目所见之尘嚣,心头舌上的污垢,未及洗涤,便已然出去。”细读此文,想白乐天时节之冷泉亭当在水中,如今临水而建,而溪涧宽不过一丈有余,实在没有可建亭子之处。然而正是因为这样,冷泉亭的风景,比起往昔,十分要减去七分了。
【点评】
许多人赏风景,皆是浮掠而过,连这片景致的朝夕春夏都不曾体味到,哪里还谈得上深得美景之真味?所以,今人的旅游,只在旅途,而非游赏。若能得一悠闲时光,长居于某处景致旁,朝花夕月、春风夏雨皆入怀,才算是幽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