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灵隐寺

【原文】

明季昭庆寺火,未几而灵隐寺火,未几而上天竺又火,三大寺相继而毁。是时唯具德和尚为灵隐住持 [具德和尚:俗名张弘礼,字具德,张岱族弟,明末清初僧人。] ,不数年而灵隐早成。盖灵隐自晋咸和元年,僧慧理建,山门匾曰“景胜觉场”,相传葛洪所书 [葛洪: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。东晋道教学者,著名炼丹家、医药学家。曾受封为关内侯,后隐居罗浮山炼丹,世称“小仙翁”。] 。寺有石塔四,钱武肃王所建。宋景德四年,改“景德灵隐禅寺”,元至正三年毁。明洪武初再建,改灵隐寺。宣德七年,僧昙缵建山门,良玠建大殿。殿中有拜石,长丈馀,有花卉鳞甲之文,工巧如画。正统十一年,玹理建直指堂,堂额为张即之所书 [张即之:字温夫,号樗寮。宋代书法家,爱国诗人张孝祥之侄。历官将作监簿、司农寺丞,特授太子太傅、直秘阁致仕。] ,隆庆三年毁。万历十二年,僧如通重建 [僧如通:明万历年间灵隐寺住持。] ;二十八年司礼监孙隆重修,至崇祯十三年又毁。具和尚查如通旧籍,所费八万,今计工料当倍之。具和尚惨澹经营,咄嗟立办。其因缘之大,恐莲池金粟所不能逮也 [莲池:沈祩宏,字佛慧,号莲池。明代四大名僧之一,净土宗高僧,出家杭州云栖寺。金粟:维摩诘居士,早期佛教著名居士,相传其前身为金粟如来。] 。具和尚为余族弟,丁酉岁,余往候之,则大殿、方丈尚未起工,然东边一带, 灵隐寺 阁精蓝凡九进 ,客房僧舍百什馀间,棐几藤床,铺陈器皿,皆不移而具。香积厨中 [香积厨:出自《维摩诘经·香积佛品》:“有国名众香,佛号香积。”后以香积厨指代寺院厨房。] ,初铸三大铜锅,锅中煮米三担,可食千人。具和尚指锅示余曰:“此弟十馀年来所挣家计也。”饭僧之众,亦诸刹所无。午间方陪余斋,见有沙弥持赫蹄送看 [赫蹄:纸的别称。《汉书·孝成赵皇后传》中云:“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,赫蹄书。”] ,不知何事,第对沙弥曰:“命库头开仓。”沙弥去。及余饭后出寺门,见有千馀人蜂拥而来,肩上有布袋,贮米五斗,齐至仓前库头,製数袋斛之,五百担米,顷刻上禀,斗斛无声,忽然竟去。余问和尚,和尚曰:“此丹阳施主某,岁致米五百担,水脚挑钱,纤悉自备,不许饮常住勺水,七年于此矣。”余为嗟叹。因问大殿何时可成,和尚对以:“明年六月,为弟六十,法子万人 [弟:徒弟。法子:对皈依佛门的修行人的称呼。] ,人馈十金,可得十万,则吾事济矣。”逾三年而大殿、方丈俱落成焉。余作诗以记其盛。

张岱《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》诗:

飞来石上白猿立,

石自呼猿猿应石。

具德和尚行脚来,

山鬼啾啾寺前泣。

生公叱石同叱羊,

沙飞石走山奔忙。

驱使万灵皆辟易,

火龙为之开洪荒。

正德初年有簿对,

八万今当增一倍。

谈笑之间事已成,

和尚功德可思议。

黄金大地破悭贪,

聚米成丘粟若山。

万人团簇如蜂蚁,

和尚植杖意自闲。

余见催科只数贯,

县官敲朴加锻炼。

白粮升合尚怒呼,

如坻如京不盈半。

忆昔访师坐法堂,

赫蹄数寸来丹阳。

和尚声色不易动,

第令侍者开仓场。

去不移时阶戺乱,

白粲驮来五百担。

上仓斗斛寂无声,

千百人夫顷刻散。

米不追呼人不系,

送到座前犹屏气。

公侯福德将相才,

罗汉神通菩萨慧。

如此工程非戏谑,

向师颂之师不诺。

但言佛自有因缘,

老僧只怕因果错。

余自闻言请受记,

阿难本是如来弟。

与师同住五百年,

挟取飞来复飞去。

张祜《灵隐寺》诗 [张祜:字承吉。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,人称“张公子”,有海内名士之誉。张祜颇有诗名,初寓姑苏,后至长安,却为元稹排挤,遂至淮南,隐居以终。] :

峰峦开一掌,朱槛几环延。

佛地花分界,僧房竹引泉。

五更楼下月,十里郭中烟。

后塔耸亭后,前山横阁前。

溪沙涵水静,洞石点苔鲜。

好是呼猿父,西岩深响连。

贾岛《灵隐寺》诗 [贾岛:字阆仙,人称“诗奴”,又唤“瘦岛”。唐代诗人,早年出家为僧,号无本,自号碣石山人。后受教于韩愈,并还俗参加科举,但累举不中第。] :

峰前峰后寺新秋,

绝顶高窗见沃洲。

人在定中闻蟋蟀,

鹤于栖处挂猕猴。

山钟夜度空江水,

汀月寒生古石楼。

心欲悬帆身未逸,

谢公此地昔曾游。

周诗《灵隐寺》诗:

灵隐何年寺,青山向此开。

涧流元不断,峰石自飞来。

树覆空王苑,花藏大士台。

探冥有玄度,莫遣夕阳催。

【笺注】

灵隐寺 阁:幽室。精蓝:指佛寺、精舍。清吴伟业《代具师答赠》诗云:“早得此贤开讲席,便图作佛住精蓝。”

【翻译】

明朝末年,昭庆寺遭火灾,未过多久,灵隐寺也被烧了,随后连上天竺寺亦遭火灾,三大寺院相继焚毁。当时具德和尚是灵隐寺的住持,而未过几年,也只有灵隐寺提前修成。灵隐寺初建于晋成帝咸和元年(831),乃僧人慧理所建,山门的匾额上“景胜觉场”四字,相传是葛洪所题。寺里有四座石塔,是钱武肃王所建。宋真宗景德四年(1007)时,改寺名为“景德灵隐禅寺”。元惠宗至正三年(1343),庙宇被毁,至明太祖洪武年间重新修造,方更名为灵隐寺。明宣宗宣德七年(1432),僧人昙赞修建山门,僧人良玠修了大殿。殿中有块拜石,长约一丈多,上面有各种花卉鱼龟图案,奇巧精细,犹如画作。明英宗正统十一年(1446),玹理修建了直指堂,堂匾乃张即之题写。明穆宗隆庆三年(1569),灵隐寺被毁;明神宗万历十二年(1584),僧人如通重建;万历二十八年(1600)时,司礼太监孙隆重加装饰。至明思宗崇祯十三年(1640)寺院再度被毁后,具德和尚查阅当初如通建寺时的旧账,竟花费八万两,而如今重建,只怕种种工料费用须得加倍。具德和尚苦心经营,耗尽心血,终究修建成。思量其因缘之广大,只怕连莲池大师、金粟居士都比不上。具德和尚本是我的族弟,顺治十四年(1657)时我去探望他,当时大殿、方丈室还未动工,但是东面一带的楼阁屋共有九进,客房僧舍有一百多间,所用木桌藤床、床褥器皿,都各有一套,无须彼此挪借。香积厨中刚铸好三口大铜锅,每锅可煮三担米,供千人饱食。具德和尚指着铜锅对我说:“这便是你弟弟十多年来挣得的家当了。”那时,灵隐寺所供饭食的僧人之多,是其他寺院不可比的。一日午间,具德和尚正陪我吃饭,只见一沙弥送来一张便笺,我亦不知何事,只听具德和尚向沙弥嘱咐道:“让库头开仓。”沙弥便去了。饭后我走出寺门,只见有一千多人向寺院蜂拥而来,人人肩上都担着布袋,各装米五斗。众人一齐来至粮仓前,打开布袋倒米,也未曾听见斗斛之声,五百担米一时间都入了仓。我向具德和尚问起此事,具德和尚说:“这是丹阳的一位施主,每年往寺中送五百担米,挑夫费用都是他备办的,更不许挑夫喝寺里一勺水,如今已是第七年了。”我听罢不由一阵感叹,又问大殿何时可以告竣。具德和尚因答道:“明年六月乃是我六十诞辰,我有徒弟万人,每人赠我贺礼十两,便可有十万两银子,再造庙宇之事便可成了。”三年后,大殿和方丈室都落成了,我亦作诗记述当时盛况。

【点评】

具德和尚向弟子收十两银子的生辰贺礼,终于将灵隐寺重修而成。可知,佛门也不是绝口不提金银钱财的。天下之物,皆有其可用之处,只要所用得当,便是功德。

上一篇:冷泉亭
下一篇:北高峰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幼学琼林

幼学琼林,又名幼学故事琼林,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。程登吉字允升,是西昌人,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。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幼学走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