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伍公祠

【原文】

吴王既赐子胥死 [子胥:伍子胥,春秋末期吴国大夫、军事家。吴王夫差灭越,伍子胥力请杀勾践,夫差不听。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,令伍子胥自尽。伍子胥死前嘱咐家人,要将其双眼挖出,悬挂城门,好看着吴国灭亡。夫差闻之大怒,将其尸首用鸱夷革包裹抛入钱塘江中。] ,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,浮之江中。子胥因流扬波,依潮来往,荡激堤岸,势不可御。或有见其银铠雪狮,素车白马,立在潮头者,遂为之立庙。每岁仲秋既望 [仲秋既望:八月十六日。每年此日,钱塘潮最为壮观。] ,潮水极大,杭人以旗鼓迎之。弄潮之戏,盖始于此。宋大中祥符间,赐额曰“忠靖”,封英烈王。嘉、熙间,海潮大溢。京兆赵与权祷于神 [赵与权:按《西湖游览志》记载,当为赵与欢。字悦道,赵宋宗室,赵德昭八世孙。宋宁宗嘉定七年(1214)进士,累迁户部侍、资政殿大学士,兼监修国史实录院修撰,拜少傅。尽心民事,人称“赵佛子”。] ,水患顿息,乃奏建英卫阁于庙中。元末毁,明初重建。有唐卢元辅《胥山铭序》 [卢元辅:字子望,唐德宗年间权相卢杞之子。少时以清行闻于时,后进士擢第,授崇文馆校书郎,特恩拜左拾遗,再迁左司员外郎,历杭、常、绛三州刺史。] 、宋王安石《庙碑铭》 [王安石:字介甫,号半山。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。宋神宗年间官至宰相,卒后谥文,世称王文公。] 。

高启《伍公祠》诗: [高启:参见卷一《西湖西路·岳王坟》第二十二条笺注。]

地大天荒霸业空,

曾于青史叹遗功。

鞭尸楚墓生前孝,

抉眼吴门死后忠。

魂压怒涛翻白浪,

剑埋冤血起腥风。

我来无限伤心事,

尽在吴山烟雨中。

徐渭《伍公庙》诗:

吴山东畔伍公祠,

野史评多无定词。

举族何辜同刈草,

后人却苦论鞭尸。

退耕始觉投吴早,

雪恨终嫌入郢迟。

事到此公真不幸,

镯镂依旧遇夫差。

张岱《伍相国祠》诗:

突兀吴山云雾迷,

潮来潮去大江西。

两山吞吐成婚嫁,

万马奔腾应鼓鼙。

清浊溷淆天覆地,

玄黄错杂血连泥。

旌幢幡盖威灵远,

檄到娥江取候齐。

从来潮汐有神威,

鬼气阴森白日微。

隔岸越山遗恨在,

到江吴地故都非。

钱塘一臂鞭雷走,

龛赭双颐噀雪飞。

灯火满江风雨急,

素车白马相君归。

【翻译】

吴王夫差已经赐死了伍子胥,却还要将其尸身放在鸱夷革中,抛尸江上。伍子胥随着江流扬起波涛,随着潮水往来飘荡,冲击着堤岸,势不可挡。有人曾见伍子胥穿着银铠甲,骑着雪狮,身后乃是白马拉着的素车,站立于潮头,于是百姓们为伍子胥立了庙。每年八月十六这日,钱塘江潮极大,杭州城的百姓都摇旗击鼓以迎候这一胜景。弄潮的游戏,也是因此而始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为庙宇赐匾额“忠靖”,封伍子胥为英烈王。宋理宗嘉熙年间,海潮泛滥。京兆尹长官赵与权向神明祈祷,水患顿时平息,于是奏请朝廷在庙中建英卫阁。元朝末年,庙堂被毁,明初时才又重建。唐时卢元辅写有《胥山铭序》,宋时王安石则撰有《庙碑铭》。

【点评】

在吴越一带,有端午节是祭奠伍子胥的说法,可见这位忠靖英烈王在吴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。其实,老百姓看重的都不是某一个人,而是那一颗忠烈之心。从屈子到伍子胥,从岳鄂王到于少保,莫不是如此。

上一篇:镇海楼
下一篇:城隍庙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