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云栖

【原文】

云栖,宋熙宁间有僧志逢者居此 [志逢:号大扇和尚,贯通三学,了达性相。吴越王钱俶召赐紫衣,为筑云栖寺居之。云栖坞素多虎,志逢每携大扇乞钱,买肉饲虎,虎遇之辄驯伏,故世称“伏虎禅师”。] ,能伏虎,世称伏虎禅师。天禧中,赐真济院额。明弘治间为洪水所圮。隆庆五年,莲池大师名袾宏 [莲池大师:参见卷二《西湖西路·灵隐寺》第五条笺注。] ,字佛慧,仁和沈氏子,为博士弟子,试必高等,性好清净,出入二氏。子殇妇殁。一日阅《慧灯集》 [《慧灯集》:元代华严宗名僧仲华文才所著。仲华文才主张通宗会意,视语言文字不过糟粕。元世祖忽必烈赐号“释源宗主”,为五台山佑国寺开山主持。] ,失手碎茶瓯,有省,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,于世相一笔尽勾。作歌寄意,弃而专事佛,虽学使者屠公力挽之,不回也。从蜀师剃度受具,游方至伏牛,坐炼呓语,忽现旧习,而所谓一笔勾者,更隐隐现。去经东昌府谢居士家,乃更释然,作偈曰:“二十年前事可疑,三千里外遇何奇。焚香执戟浑如梦,魔佛空争是与非。”当是时,似已惑破心空,然终不自以为悟。归得古云栖寺旧址,结茅默坐,县铛煮糜,日仅一食。胸挂铁牌,题曰:“铁若开花,方与人说。”久之,檀越争为构室,渐成丛林,弟子日进。其说主南山戒律、东林净土,先行《戒疏发隐》,后行《弥陀疏钞》 [《戒疏发隐》:全名《梵冈戒疏发隐》,乃莲池大师所著。《弥陀疏钞》:全名《阿弥陀经疏钞》,乃莲池大师为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作的疏。] 。一时江左诸儒皆来就正。王侍郎宗沐问 [王侍郎宗沐:字新甫,号敬所。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进士,授刑部主事。后迁广西按察佥事,督学政,修宣成书院。嘉靖三十五年(1556)任江西提学副使,修王阳明祠,建正学、怀玉书院,于白鹿洞聚集诸生讲学。] :“夜来老鼠唧唧,说尽一部《华严经》。”师云:“猫儿突出时如何?”自代云:“走却法师,留下讲案。”又书颂云:“老鼠唧唧,《华严》历历。奇哉王侍郎,却被畜生惑。猫儿突出画堂前,床头说法无消息。大方广佛《华严经》,世主妙严品第一。”其持论严正,诂解精微。监司守相下车就语 [监司:古时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。守相:郡守或诸侯王之相。] ,侃侃略无屈。海内名贤,望而心折。孝定皇太后绘像宫中礼焉 [孝定皇太后: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李太后。十五岁进入裕王府为侍女,生朱翊钧后升为侧妃,裕王登基后被封贵妃。朱翊钧即位,为李氏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。薨后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,葬昭陵。] ,赐蟒袈裟,不敢服,被衲敝帏,终身无改。斋惟蓏菜。有至寺者,高官舆从,一概平等,几无加豆。仁和樊令问:“心杂乱,何时得静?”师曰:“置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坐中一士人曰:“专格一物,是置之一处,办得何事?”师曰:“论格物 [格物: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来纠正人的行为。] ,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,何事不办得?”或问:“何不贵前知?”师曰:“譬如两人观《琵琶记》 [《琵琶记》:高明所撰,元末南戏,被誉为“传奇之祖”,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。] ,一人不曾见,一人见而预道之,毕竟同看终场,能增减一出否耶?”甬东屠隆于净慈寺迎师观所著《昙花传奇》 [屠隆:参见卷一《西湖北路·哇哇宕》第二条笺注。《昙花传奇》:《昙花记》,写的是唐时木清泰弃官求道,苦修十年,与妻妾均成正果之事。] ,虞淳熙以师梵行素严阻之 [虞淳熙:字长孺。曾任兵部职方事、礼部员外郎等职,曾隐居于回峰。] 。师竟偕诸绅衿临场谛观,讫,无所忤。寺必设戒,绝钗钏声,而时抚琴弄箫,以乐其脾神。晚著《禅关策进》 [《禅关策进》:莲池大师所著,为修禅者必读之精进总集。] 。其所述,峭似高峰、冷似冰者,庶几似之矣。喜乐天之达,选行其诗。平居笑谈谐谑,洒脱委蛇,有永公清散之风 [永公:慧永,晋代僧人,西林觉寂大师。曾立茅室于岭上,作禅思修持之用,至其室者常闻异香,因号香谷。] 。未尝一味槁木死灰,若宋旭所议担板汉 [宋旭:字初穤,号石门、石门山人。后为僧,法名祖玄,又号天池发僧、景西居士。通禅理。善山水,兼长人物,为吴门派支流,“苏松画派”的先声。担板汉:指呆笨、不灵活的若能。宋杨万里《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》诗云:“不闻担板汉,曾羡采薇人。”] ,真不可思议人也。出家五十年,种种具嘱语中。万历乙卯六月晦日,书辞诸友,还山设斋,分表施衬,若将远行者 [远行者:此处代指离世。] 。七月三日,卒仆不语,次日复醒。弟子辈问后事,举嘱语对。四日之午,命移面西向,循首开目,同无疾时,哆哪念佛,趺坐而逝。往吴有神李昙降毗山,谓师是古佛。而杨靖安万春尝见师现佛身 [杨靖安万春:杨万春,万历年间举人,曾任上杭、靖安县县令。] ,施食吴中。一信士窥空室,四鬼持灯至,忽列三莲座,师坐其一,佛像也。乩仙之灵者云,张果听师说《心赋》于永明 [《心赋》:宋代净土宗高僧智觉禅师延寿探讨佛理之作。参见卷四《西湖南路·净慈寺》第二条笺注。] 。李屯部妇素不信佛 [屯部:屯田部,明代工部下属的一个部门。] ,偏受师戒,逾年屈三指化,云身是梵僧阿那吉多 [阿那吉多:又作阿尼律陀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氏,佛陀之从弟。曾于佛说法中酣睡,为佛所呵责,遂立誓不眠,而罹眼疾,至于失明。然以修行益进,心眼渐开,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,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。] 。而僧俗将坐脱时,多请说戒、说法。然师自名凡夫,诸事恐呵责,不敢以闻。化前一日,漏语见一大莲华盖,不复能秘其往生之奇云。

袁宏道《云栖小记》:

云栖在五云山下,篮舆行竹树中,七八里始到,奥僻非常,莲池和尚栖止处也。莲池戒律精严,于道虽不大彻,然不为无所见者。至于单提念佛一门,则尤为直捷简要,六个字中 [六个字: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字。] ,旋天转地,何劳捏目,更趋狂解 [捏目:比喻妄念。狂解:指袁宏道对狂禅、烂禅的批判。] ,然则虽谓莲池一无所悟可也。一无所悟,是真阿弥,请急着眼 [急着眼:抓紧思考。] 。

李流芳《云栖春雪图跋》:

余春夏秋常在西湖,但未见寒山而归。甲辰,同二王参云栖 [甲辰:乃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(1604)。二王:王志坚,字弱生,号淑士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),授南京兵部主事。迁员外郎中。王志长:王志坚之弟,万历年间举人。] 。时已二月,大雪盈尺。出赤山步,一路琼枝玉干,披拂照曜。望江南诸山,皑皑云端,尤可爱也。庚戌秋,与白民看雪两堤 [庚戌: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(1610)。白民:旧时称没有功名的书生为白民。此处或为李流芳某友人名号。] 。余既归,白民独留,迟雪至腊尽。是岁竟无雪,怏怏而返。世间事各有缘,固不可以意求也。癸丑阳月题 [癸丑: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(1613)。阳月:十月的别称。] 。

又《题雪山图》:

甲子嘉平月九日大雪 [甲子:明熹宗天启四年(1624)。嘉平月:十二月的别称。] ,泊舟阊门,作此图。忆往岁在西湖遇雪,雪后两山出云,上下一白,不辨其为云为雪也。余画时目中有雪,而意中有云,观者指为云山图,不知乃画雪山耳。放笔一笑。

张岱《赠莲池大师柱对》:

说法平台,生公一语石一语;

栖真斗室,老僧半间云半间。

【翻译】

云栖寺,宋神宗熙宁年间有僧人志逢居住于此,(志逢)能够降伏猛虎,故而世称“伏虎禅师”。宋真宗天禧年间赐下真济院的匾额。明孝宗弘治年间被洪水冲毁,至明穆宗隆庆五年(1571),有莲池大师来此。莲池大师名唤袾宏,字佛慧,是仁和地带沈家之子,为儒学博士弟子,赴考曾登高第。其人天性好清静,喜好佛道之论。后来,莲池大师妻儿皆亡。一天,他正读《慧灯集》,失手打碎了茶盏,由此省悟,便将对妻儿的挂念看作狐臭破衫一类,世间皮相就此一笔勾销。于是,莲池大师作歌以表达情意,从此弃学,一心向佛,纵然是朝中督学的官吏竭力挽回也未成。此后,莲池大师跟随蜀地禅师剃度受具足戒,游方至伏牛一带,打坐修禅,喃喃呓语,忽然重现旧时的习性,那些曾经以为一笔勾销的欲念更是隐隐显露。大师便前往东昌府谢居士家中求教,这才释然,作偈语道:“二十年前事可疑,三千里外遇何奇。焚香执戟浑如梦,魔佛空争是与非。”当是时,大师已然是破除迷惑,心性皆空,但却终究不自认为悟彻了。此后,莲池大师来至古云栖寺旧址,便修葺茅庐,终日默坐,悬铛锅煮糜粥,每天只吃一次饭。大师胸前挂着铁牌,题写着“铁牌若开花,才与人说话”的字样。久而久之,各方施主们争相为法师修建庙宇,逐渐有了今天的规模,而弟子们也日日增多。莲池大师主要讲解南山戒律、东林净土,先后编著了《戒疏发隐》《弥陀疏钞》两部经书。有一次,江东一带名儒都来此求教。侍郎王宗沐问:“夜里老鼠唧唧叫,莫非也是在讲说《华严经》?”法师答道:“猫儿窜出的时候,那该怎么办呢?”便又自答道:“走了法师,留下讲案。”又书写颂文:“老鼠唧唧,《华严》历历。奇哉王侍郎,却被畜生惑。猫儿突出画堂前,床头说法无消息。大方广佛《华严经》,世主妙严品第一。”莲池大师的所持经论十分严肃公正,讲解极为精妙。监察郡守等官员下车与大师谈话,大师都是不卑不亢,侃侃而谈,故而海内知其贤名,皆崇敬心服于大师。明神宗之母孝定皇太后命人替大师描绘形容,于宫中礼拜,又赐下绣蟒袈裟。大师却不敢穿这件袈裟,仍旧穿破旧的僧衣,一生都不曾改变。大师的斋饭只有果蔬菜类,对来到寺中的人,无论是高官还是随从,都平等相待,几乎连豆类都不加。仁和的樊令曾问大师:“内心杂乱,什么时候才能平静?”大师道:“置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在座的一位士子因问道:“专心研究一种事物,是置之一处,可能办成什么事呢?”大师道:“论格物,只能依据朱熹父子的说法贯通领会,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?”又有人问:“为什么不能做到预知世情?”大师答道:“好比两个人观看《琵琶记》,一个人不曾看过,一个人看过并知道下一场是什么,但到最后却都要一同看至终场,中间能随意增减一出吗?”甬东屠隆在净慈寺内迎请莲池大师观看其所著戏剧《昙花传奇》,虞淳熙因为大师修行素来严整而劝阻,大师却带着诸多官绅亲临现场观看,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。而大师寺中必定设戒,没有女子来此,有时会有抚琴弄箫的鼓乐,都是为了供奉神明的。莲池大师晚年撰写了《禅关策进》,其文字凌厉似山峰、高冷似寒冰,几乎没有人能有此功力。大师一向喜欢白乐天的豁达,曾经选编他的诗作。平素相处时也曾言谈玩笑,洒脱自然,有当日慧永大师的风范,从不像那槁木死灰一般,仿佛若宋旭所谈论的呆笨之人,真是不可思议的人物。莲池大师出家五十年,种种言行都记录在语录中。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(1615)六月的最后一天,留书辞别众位友人,分发施主施舍的物品,似乎将要离世。至七月三日,忽然倒下不再说话,次日又醒来了。弟子们问如何安排后事,大师便嘱咐了一些话。到初四午时,命人将其移向西面,抬头睁眼,好似未生病之时,便口中念佛,趺坐而逝。此后,吴地有李昙神降于湖州毗山,称莲池大师乃是古佛,而杨万春曾看见大师显现佛身,在吴中一带施舍食物。一位信士偷看法师旧时禅房,有四个小鬼提着灯来到,忽然出现一个莲花座,大师坐在其中,俨然是佛像。善于扶乩的人说,张果老曾经在永明寺中听大师讲解《心赋》。屯田部一位李姓官员夫人一向不信佛,偏偏愿意受莲池大师的戒律,受戒一年后折曲三指而坐化,自称乃是僧人阿那吉多。当时僧俗将坐化时常会说戒、说法,然而大师自称凡夫,不愿诸多类似之事出烦恼,故而不肯做此事。大师坐化的前一天,失口说出自己看见一个巨大的莲华盖,便再也不能隐瞒他本是古佛转世的秘密了。

袁宏道《云栖小记》:

云栖寺在五云山下,乘小轿行走在竹林之间,七八里才能到,极为偏僻,这里乃是莲池大师住持之所。莲池大师戒律十分精严,于佛学上虽然不是大彻大悟,但却从不做不该做的事情。至于单说念佛之事,则重在简洁扼要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字中,自能旋天转地,哪里还用闭目思考才能悟彻。虽然说莲池大师一无所悟也是可以的,因为一无所悟,才是真的阿弥陀佛,请诸位用心思考。

李流芳《云栖春雪图跋》:

我常在春、夏、秋三季到西湖,只是从未见过冬日寒山。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(1604),同王志坚、王志长兄弟二人参拜云栖寺。当时已是二月,大雪一尺多厚。走出赤山而步行,一路上琼枝玉干,到处都是雪光照曜。遥望江南诸多山峦,白雪皑皑,连接云端,尤其可爱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)的秋天,和白民到西湖苏堤、白堤上看雪景,此后我自归家,白民独自留下。这年等候大雪到腊月,谁知却终究无雪,只得怏怏返回。想来,世间诸事各有缘分,自然不可以强求。万历四十一年(1613)十月题写。

又《题雪山图》:

明熹宗天启四年(1624)十二月九日,天降大雪,将船停在阊阖门外,绘成此图。回忆往昔在西湖遇到大雪,雪后两山飘出云朵,上下一色,茫茫雪白,分不清是云是雪了。我绘画时眼中有雪,而心中有云,观画人认作云山图,不知道我其实画的是雪山,不由让人放下笔管,痛快一笑。

【点评】

莲池大师论观看《琵琶记》一段真是醒世之言。

人生中有许多事,无论是知道结局还是不知道结局,我们终究还是要一步步自己经历过。窃以为,不悔者,便是悟了。

上一篇:五云山
下一篇:六和塔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幼学琼林

幼学琼林,又名幼学故事琼林,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。程登吉字允升,是西昌人,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。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幼学走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