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芙蓉石

【原文】

芙蓉石今为新安吴氏书屋。山多怪石危峦,缀以松柏,大皆合抱。阶前一石,状若芙蓉,为风雨所坠,半入泥沙。较之寓林“奔云” [寓林“奔云”:按卷四《西湖南路·小蓬莱》所记,黄汝亨读书之处为寓林,题其石为奔云。] ,尤为茁壮。但恨主人深爱此石,置之怀抱,半步不离,楼榭逼之,反多陒塞。若得础柱相让,脱离丈许,松石间意,以淡远取之,则妙不可言矣。吴氏世居上山,主人年十八,身无寸缕,人轻之,呼为吴正官 [正官:此处为讥讽之语。杭州方言“正官”与“精光”相近。] 。一日早起,拾得银簪一枝,重二铢,即买牛血煮之以食破落户 [二铢:古时二十四铢为一两。破落户:指从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。] ,自此经营五十馀年,由徽抵燕,为吴氏之典铺八十有三。东坡曰:“一簪之资,可以致富。”观之吴氏,信有然矣。盖此地为某氏花园 [某氏花园:结合上下文之意,此处即指张岱家的花园,古时以“某”作为“我”的谦词。] ,先大夫以三百金折其华屋 [先大夫:此处疑为“先大父”之误,按卷四《西湖南路·柳洲亭》所记,寄园乃张岱大父即祖父所造。] ,徙造寄园,而吴氏以厚值售其弃地,在当时以为得计。而今至吴园,见此怪石奇峰,古松茂柏,在怀之璧,得而复失,真一回相见,一回懊悔也。

张岱《芙蓉石》诗:

吴山为石窟,是石必玲珑。

此石但浑朴,不复起奇峰。

花瓣几层折,堕地一芙蓉。

痴然在草际,上覆以长松。

濯磨如结铁,苍翠有苔封。

主人过珍惜,周护以墙墉。

恨无舒展地,支鹤闭韬笼。

仅堪留几席,聊为怪石供。

【翻译】

芙蓉石所在之地,如今是新安吴家的书屋。此处多有奇怪石头,山峦巍峨,生长着松柏为点缀,每一株都有一人合抱那么粗。台阶前有一块石头,形状好似芙蓉,因为风雨侵蚀,已经一半陷入泥沙中了。相对于寓林中的奔云石,此芙蓉石格外茁壮。只可恨主人太过喜爱这块石头,恨不能将它抱在怀中,寸步不离,故而将亭台楼榭建在周围,反而毁坏了石头的韵味。若是能够将楼阁的础柱让开些,与石头距离几丈远,使得松树石块相得益彰,便可有淡远之意,就会显得妙不可言了。吴氏世代居住在山上,主人只有十八岁,因家中贫寒,故而人们轻慢他,称之为吴正官。一天早起,吴正官捡到一枚银簪,有二铢重,便买牛血煮了去救济那些败落子弟。由此经营了五十多年,从安徽到燕地,吴氏的典当行竟有八十三座。苏东坡曾说:“一枚簪子的资本可以致富。”如今看吴正官的经历,果然是其言可信。此地原本是我家的花园,先祖父用三百金折卖了这里的屋舍,迁往别处修造了寄园,而吴氏以高价买得这里的土地,当时,我一家人以为是得了利。如今我来到吴园,见到这些怪石奇峰,古松茂柏,而那块芙蓉石如同怀中碧玉,得而复失,真是每次相见,都深感懊悔。

【点评】

张岱之西湖梦寻,每每遇着“物是人非”四字,便成一伤心之处。芙蓉石亦是如此。按张岱自序所记,其再至西湖时,山间吴园与芙蓉石仍存,先辈营造的寄园却“仅存瓦砾”,怎能不悔?

上一篇:火德庙
下一篇:云居庵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幼学琼林

幼学琼林,又名幼学故事琼林,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。程登吉字允升,是西昌人,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。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幼学走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