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。东坡《圆泽传》曰 [圆泽传:原名《僧圆泽传》,苏轼所写传奇,后世遂有三生石之典故。] :“洛师惠林寺,故光禄卿李憕居第。禄山陷东都,憕以居守死之。子源,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。及憕死,悲愤自誓,不仕、不娶、不食肉。居寺中五十馀年。寺有僧圆泽,富而知音,源与之游甚密,促膝交语竟日,人莫能测。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,源欲自荆州溯峡,泽欲取长安斜谷路。源不可,曰:‘吾以绝世事,岂可复到京师哉!’泽默然久之,曰:‘行止固不由人。’遂自荆州路。舟次南浦,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,泽望而叹曰:‘吾不欲由此者,为是也。’源惊问之。泽曰:‘妇人姓王氏,吾当为之子。孕三岁矣,吾不来,故不得乳。今既见,无可逃者。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。三日浴儿时,愿公临我,以笑为信。后十三年中秋月夜,杭州天竺寺外,当与公相见。’源悲悔,而为具沐浴易服。至暮,泽亡而妇乳。三日,往观之,儿见源果笑。具以语王氏,出家财葬泽山下。源遂不果行。返寺中,问其徒,则既有治命矣。后十三年,自洛还吴,赴其约。至所约,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 [葛洪川:当是河流之名。或为西湖龙井泉池,因葛洪在此汲水炼丹而得名。] :‘三生石上旧精魂,赏月吟风不要论。惭愧情人远相访,此身虽异性长存。’呼问:‘泽公健否?’答曰:‘李公真信士,然俗缘未尽,慎弗相近,惟勤修不堕,乃复相见。’又歌曰:‘身前身后事茫茫,欲话因缘恐断肠。吴越山川寻已遍,却回烟棹上瞿唐。’遂去不知所之。后二年,李德裕奏源忠臣子 [李德裕:字文饶,唐代政治家、文学家,“牛李党争”中李党领袖。他历仕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四朝,一度入朝为相,但因党争倾轧,多次被排挤出京。唐宣宗时被贬崖州,卒于任上。] ,笃孝,拜谏议大夫。不就,竟死寺中,年八十一。”
王元章《送僧归中竺》诗: [王元章:王冕,字元章,号煮石山农,亦号食中翁、梅花屋主等。元朝著名画家、诗人、篆刻家。不受朝廷征召,隐居会稽山至终老。]
天香阁上风如水,
千岁岩前云似苔。
明月不期穿树出,
老夫曾此听猿来。
相逢五载无书寄,
却忆三生有梦回。
乡曲故人凭问讯,
孤山梅树几番开。
苏轼《赠下天竺惠净师》诗:
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,留二年而去。平生自觉出处老少,粗似乐天,虽才名相远,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。三月六日,来别南北山诸道人,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,作三绝句:
当年衫鬓两青青,
强说重来慰别情。
衰鬓只今无可白,
故应相对说来生。
出处依希似乐天,
敢将衰朽较前贤。
便从洛社休官去,
犹有闲居二十年。
在郡依前六百日,
山中不记几回来。
还将天竺一峰去,
欲把云根到处栽。
【翻译】
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,苏东坡的《园泽传》中写道:洛阳城的惠林寺,乃是已故光禄卿李憕的府第。当日,安禄山攻陷洛阳,李憕因据守抗敌而遇难。李憕之子李源,年少时游荡嬉闹,生活奢华,沉迷歌舞,是人尽皆知的富贵子弟。待到李憕死后,李源悲愤难当,发誓不当官,不娶妻,不吃肉,在惠林寺中待了五十多年。寺中有个僧人法号园泽,颇有财富更通晓音律。李源与之结交,往来密切,常常促膝相谈,不知昼夜,众人只觉神秘难测。一日,二人相约往蜀地青城山、峨嵋山云游,李源想从荆州逆流穿过三峡,园泽却想取道长安斜谷。李源不同意,因道:“我已同世俗绝缘,怎可再去京城呢!”园泽默然许久,叹道:“人的行动命运,果然是不能由自己做主的。”于是二人自荆州上路。一日,船停宿在南浦,只见一个妇人穿着锦缎衣衫却背着水罐打水,园泽望而哀叹:“我不愿意走这条路,正是因为这个妇人啊。”李源颇为惊讶,忙问因由。园泽因道:“这妇人姓王,我将转世做她的儿子。她如今怀孕三年,只因我没有来此,故而不得临盆。今日既然见到她,便知命运难逃了。你何不画符念咒,帮我速速转世投生。待到第三日,婴儿沐浴洗身时,还望你来看我,当以一笑为凭证。而十三后的中秋之夜,你我将会在杭州天竺寺外再相见。”李源听后又悲又悔,只得为园泽沐浴更衣。等到傍晚,园泽阖然辞世,那妇人亦果真分娩。第三天,李源去看那婴儿,孩子见他果然含笑。李源将此事因果告知妇人,王家便出资将园泽安葬于泽山之下。李源至此不再前行,返回洛阳惠林寺,询问园泽的弟子,才知道园泽早已有过遗嘱。十三年后,李源从洛阳回吴越赴园泽之约,来到约定之地,只见葛洪川畔有个牧童敲着牛角歌唱道:“三生石上旧精魂,赏月吟风不要论。惭愧情人远相访,此身虽异性长存。”李源便唤那牧童前来,问道:“园泽公还康健吗?”牧童答道:“李公真是守信之人,只是俗缘未尽,不可相交过密,唯有潜心修行,不堕苦海,才能再有相见之日。”于是又听他唱道:“身前身后事茫茫,欲话因缘恐断肠。吴越山川寻已遍,却回烟棹上瞿唐。”牧童唱完,便悄然离去,不知踪迹了。两年后,李德裕上奏朝庭,因李源乃忠臣的儿子,性本笃孝,便任命其为谏议大夫。李源不肯就职,最终于惠林寺中圆寂,享年八十一岁。
【点评】
三生石是中国神话传说、文学典故里最美妙、最玄幻的词。《牡丹亭》中说:“但使相思莫相负,牡丹亭上三生路。”《红楼梦》里说:“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,有绛珠草一株……”然而,无论是李源与园泽,还是杜丽娘与柳梦梅,乃至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三生情缘,他们的故事却都只有两世—前世与今生。至于那来世,仍旧不可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