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梦寻

明清之际的张岱,被称作小品文的圣手。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,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,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。因之,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,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,进而有了《西湖梦寻》这一部哀思之作。据其自序:“余生不辰,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,而梦中之西湖,未尝一日别余也。……因作《梦寻》七十二则,留之后世,以作西湖之影。”情景交融,每一篇都是好文章。
湖心亭

【原文】

湖心亭旧为湖心寺,湖中三塔,此其一也。明弘治间,按察司佥事阴子淑秉宪甚厉 [阴子淑:字宗孟。明成化八年(1472)进士,为官清廉刚正,不惧权贵。] ,寺僧怙镇守中官 [中官:先秦时为专供皇家役使的官员,并非都是宦官,后渐渐变为宦官专称。] ,杜门不纳官长,阴廉其奸事,毁之,并去其塔。嘉靖三十一年,太守孙孟寻遗迹,建亭其上。露台亩许,周以石栏,湖山胜概,一览无遗。数年寻圮。万历四年,佥事徐廷祼重建 [徐廷祼:字士敏,号少浦。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)进士,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,颇有政声。] 。二十八年,司礼监孙东瀛改为清喜阁,金碧辉煌,规模壮丽,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。烟云吞吐,恐滕王阁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 [滕王阁:江南三大名楼之一,位于赣江东岸。贞观年间,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,后李元婴调任洪州(今江西南昌),因思念故地修筑了滕王阁。后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而流芳后世。岳阳楼: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,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。南朝宋元嘉三年(426),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,作《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》诗,诗中有“清氛霁岳阳”之句,“岳阳”之名首见于诗文。唐时,巴陵城改为岳阳城,巴陵城楼遂改为岳阳楼。] 。春时,山景、睺罗 [睺罗:梵语,又作摩睺罗。唐﹑宋﹑元习俗﹐用土﹑木﹑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。多于七夕时用﹐为送子之祥物。] 、书画、骨董,盈砌盈阶,喧阗扰嚷,声息不辨。夜月登此,阒寂凄凉,如入鲛宫海藏。月光晶沁,水气滃之,人稀地僻,不可久留。

张京元《湖心亭小记》:

湖心亭雄丽空阔。时晚照在山,倒射水面,新月挂东,所不满者半规,金盘玉饼,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,不觉狂叫欲绝。恨亭中四字匾、隔句对联,填楣盈栋,安得借咸阳一炬 [咸阳一炬: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项羽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,火烧秦宫室,“火三月不灭”。] ,了此业障。

张岱《湖心亭小记》:
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是日更定矣,余拿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雾淞沆砀,天与云、与山、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到亭上,有两人铺毡对坐,一童子烧酒,炉正沸。见余大惊喜,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!”拉余同饮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[大白:古时以浮白、浮一大白等此词用以形容酒宴上的罚饮,后以此代指饮酒。] 。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。”

胡来朝《湖心亭柱铭》: [胡来朝:字杼丹,别号光六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)进士,初任陕西延安府司理,后补任浙江杭州司理,又擢吏部文选司郎中,累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。忧国忧民,常于朝上疏极力谏,令万历帝不悦。]

四季笙歌,尚有穷民悲夜月;

六桥花柳,深无隙地种桑麻。

郑烨《湖心亭柱铭》:

亭立湖心,俨西子载扁舟,雅称雨奇睛好;

席开水面,恍东坡游赤壁,偏宜月白风清。

张岱《清喜阁柱对》:

如月当空,偶以微云点河汉;

在人为目,且将秋水剪瞳神。

【翻译】

湖心亭旧时乃是湖心寺,当日湖中有三座塔,此乃其中一座。明孝宗弘治年间,按察司佥事阴子淑执法极为严酷,寺中僧人倚仗监察地方的大太监的权势,将官府拒之门外。阴子淑查得他们的不法之事,坚决捣毁了湖心寺,连塔也移除了。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(1552),太守孙孟访得该寺旧址,并在此处建造亭阁。湖心亭上有一亩左右的露台,周围修砌石栏,湖山胜景都可一览无余。数年之后,湖心亭坍圮,直至明神宗万历四年(1576),佥事徐廷祼重建。至万历二十八年(1600)时,司礼太监孙隆又改建为清喜阁,金碧辉煌,规模壮丽,游人遥遥望去好似海市蜃楼。当时湖畔烟云缭绕,只怕连滕王阁、岳阳楼都不及此宏伟景观。春天时节,各种孩童玩具、书画古董摆满台阶,喧闹异常,人声鼎沸,难以分辨。而月夜来此,则萧然寂静,一派凄冷景象,仿佛来至深海龙宫。那月光晶莹透亮,沁人心脾,湖中水汽涌动,人迹罕至,境地幽僻,令人难以久留。

张京元《湖心亭小记》:

湖心亭规制雄丽阔大。当时夕阳晚照,山影倒映在水面上,新月挂在东方,还是不曾圆满的弦月,好似金盘中的玉饼,这月影同夕阳之彩翠相互交织,真叫人兴奋不已,大呼绝妙。只恨庭中皆是四字匾额、隔句对联,充斥着门楣画栋,不知哪里可以寻得咸阳一炬,把这些糟粕都烧光了才好。

张岱《湖心亭小记》:

明思宗崇祯五年(1632)十二月,我住在西湖。当时大雪三日,湖中人影鸟声都没有。这一天初更时候,我叫了一艘小船,穿着裘衣,拥着炉火,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。雾淞垂挂,白气弥漫,天色与那云、那山、那水融为一体,上下一白。湖上隐约可见的影子,唯有一弯长堤,而湖心亭犹似一点,我这小船便像小小草芥,船上的人则是两三粒芥籽。来至湖心亭,只见有两人铺着毡子对坐,有一小童在旁烧酒,炉火正旺。他们见了我,顿时惊喜,道:“湖中竟然更有这样的人物!”于是拉我饮酒。我同饮了三大杯而作别,问他们姓名,原来他们都是金陵人氏,客居于此。及至我下了船,只听那摇船的人喃喃自语道:“不要说相公太痴,原来更有痴似相公这般的人。”

【点评】

快哉!快哉!想前朝,王徽之雪夜访戴,乘兴而至,兴尽而返,虽则潇洒,也只是一人之所得。而张岱雪夜赏景湖心亭,得遇同气之人,也没有生分客道,彼此拉着痛饮三大杯,舟子那句“更有痴似相公者”之叹,便将这“天地知音”四字,解释清楚了。

上一篇:苏公堤
下一篇:放生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